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二章历史回望(1 / 2)





  第二章

  历史回望

  这片土地从不缺少英雄的故事:赫梯人锻炼出黑色妖石;吕底亚人铸造了全世界第一枚金银币;亚历山大带着东征的豪气席卷而过;君士坦丁建起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堡;征服者穆罕默德又将其改写为伊斯坦布尔;正当土耳其危亡之际,凯末尔力挽狂澜全力救国……英雄与帝王在此消隐遁没,民族与文化在此交融并汇,6500年的漫长岁月为土耳其留下一段浩荡迷人的历史。

  古典时代的纷争

  土耳其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每一个外来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之物。不幸的是,在过去几千年里,每一代帝王也想从这里攫取一片土地。连接亚欧大陆的安纳托利亚地区更是成为众矢之的,历代兵家会聚在此,上演了无数战火纷争。

  ◎从赫梯帝国到拜占庭帝国

  土耳其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原始居民掌握了初步的农耕技术,开始在墙壁上绘画,并学会制作陶土器皿等,科尼亚附近的恰塔尔休于还建起了一个5000人左右的庞大社区。进入青铜器时代,人们开始用青铜器制作武器和工具,特洛伊遗址可以证明当时的冶金技术较为发达。

  公元前1800年前后,赫梯帝国兴起。赫梯人是越过黑海来到安纳托利亚的一支北方民族,他们在此建起最早的统一国家,也创造出与巴比伦和古埃及同时代的先进文明。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3世纪,赫梯先攻灭巴比伦,再与古埃及展开一场拉锯战。经过多年战争,两大强国最后签订了平等条约。

  公元前1170年左右,赫梯帝国走向终结,安纳托利亚地区出现了一段时间的政治真空。许多外来民族纷纷涌入此地,其中的弗里吉亚人迅速崛起,于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建起了以戈尔迪乌姆为都城的王国。

  弗里吉亚人最终屈服于吕底亚人,当吕底亚人占领安纳托利亚后,希腊人一直窥视着这片富饶的土地。经过几个时期的入侵与融合,安纳托利亚迎来了希腊统治时期。

  公元前546年,强盛起来的波斯帝国又将安纳托利亚划入版图。但是,这个强大的帝国在此统治了不到200年,便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攻灭。随着亚历山大大帝英年早逝,马其顿帝国分崩离析,安纳托利亚也被瓜分。

  直到罗马大军席卷而来,这片土地才再获统一。公元前133年,安纳托利亚成为罗马的小亚细亚行省。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建起了拜占庭帝国,并将都城命名为君士坦丁堡,这就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前身。

  ◎从阿拉伯人到塞尔柱人

  395年,强大的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小亚细亚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中心,西罗马帝国后来持续了400多年,最终成为神圣罗马帝国。

  此时,盛起的阿拉伯人趁机攻入安纳托利亚,占领了部分地区。这标志着又一轮长达数个世纪的长期战争已经开始,伊斯兰教传播也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其后,保加利亚人、亚美尼亚人、波斯人、突厥人又相继攻来。

  突厥人原本是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在连年战争中不断西迁,一路迁至外高加索地区和小亚细亚半岛,其中一支于11世纪中叶建起了以波斯伊斯法罕为中心的塞尔柱王朝。1071年,这支军队在凡湖西北以少胜多大败拜占庭军队,控制了安纳托利亚的东部地区。接下来的几年里,塞尔柱王朝乘势而起占领周围大片土地,于1107年定都科尼亚。

  进入13世纪,塞尔柱王朝先后受到十字军和蒙古铁骑的猛烈冲击,并于1243年最终屈服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这时候,安纳托利亚地区的突厥人实际已处于分裂状态,每个部落各自为政,建起了若干侯国。

  位于土耳其东部的哥贝克力遗址,建于公元前1.16万年前,遗址中包括具有着非凡考古价值的平顶t形巨石,大多数巨大石柱上雕有奇特和精致的图案和纹饰,如野猪、野鸭、巨蛇及一些狩猎和娱乐的场面。

  奥斯曼帝国兴起

  独立出来的大小侯国中,有一支最强大的部落,首领名叫埃尔托格鲁尔。埃尔托格鲁尔率领军队东征西讨,抢夺了不少土地与财富。他去世以后,儿子奥斯曼成为新的首领,继续推行武力扩张。1299年,奥斯曼自称苏丹,将国号定为“加齐”,这就是奥斯曼帝国的雏形。

  ◎缔造奥斯曼帝国

  独掌大权的奥斯曼开始蚕食拜占庭在小亚细亚的领地,经过20多年的征战,奥斯曼人在1326年攻占了布尔萨。这座城市的陷落,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彻底崩溃。此后,定都在此的奥斯曼人完全控制了连接亚欧大陆的咽喉要道——达达尼尔海峡。

  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顺利继位并自立总督,建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常备军。他制定灵活的外交政策,与穆斯林的突厥邻国保持友好,对波斯伊儿汗国称臣纳贡,同时又集中力量攻占拜占庭帝国领土。在1331~1346年间,奥尔汗率领大军先后攻入尼西亚、尼兹米特与马尔马拉海南岸等地。而后,他利用拜占庭王室权力之争,迎娶皇室约翰六世的女儿为妻。紧接着,精明的奥尔汗以援助岳父为由,于1354年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桥头堡。

  在扩张领土的同时,这位君王在国内推行多项举措。首先,他初步确立了国家行政组织,中央设立迪万(国务会议),任命维齐尔(大臣),向城镇各地派驻行政军事长官,铸造统一钱币。国内各地很快建起了许多清真寺,布尔萨还建起第一座伊斯兰经学院,培养出一批法官、传教士和政府官员。许多法学者组成顾问团,在奥尔汗的授意下,制定了第一部世俗法典,各项军规条例也在同一时期出台。基于此因,史学家把奥尔汗称为“奥斯曼帝国真正的缔造者”。

  ◎重创之后再度崛起

  1360年,奥尔汗去世,苏丹穆拉德一世继位。他发起大规模军事进攻,征服了西色雷斯、马其顿、萨洛尼卡及整个希腊北部,紧接着又在科索沃战役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联军。欧洲各国惊惧不已,遂组成一支援军展开又一次联合进攻。

  1396年,正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在位。奥斯曼大军在当年的尼科堡战役中,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联军。遭此重创后,欧洲各国再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拜占庭帝国危在旦夕。

  然而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正在崛起,开始向小亚细亚一带发起进攻。1402年,帖木儿与奥斯曼在安卡拉展开交锋,这一战令奥斯曼大军吃了败仗。恰逢国内又发生王位争夺之战,不少地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不得不停止扩张,拜占庭帝国方才得以暂时保留。

  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欧洲人从此再也无力阻止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苏丹穆罕默德一世在位时,收复帖木儿征战时失去的领土,结束了国内的分裂局面。1421年,穆拉德二世继位。这时候的奥斯曼帝国已经实力大减,并遭到了东欧各国的反抗。他整顿军备振兴国力,先是打败了威尼斯与波匈联军,而后又在瓦尔纳战役中打败了波兰、匈牙利、瓦拉几亚联军。在穆拉德二世的指挥下,奥斯曼大军败少胜多,一度遭受重创的帝国恢复了实力,越战越强。

  帝国的黄金时代

  常年的戎马生涯让穆拉德二世对战争产生了厌倦之心,儿子穆罕默德二世却与父亲截然相反,生来即对战争与征服怀有巨大的兴趣。1451年初,穆拉德二世病逝,穆罕默德二世继位。在他执政的每一年里,奥斯曼帝国几乎都在战争中度过。

  ◎攻陷君士坦丁堡

  处于穷途末路的拜占庭帝国成为穆罕默德二世的第一个征服目标。为了确保胜利,他一边和威尼斯、匈牙利达成协议,令其保持中立,一边积极备战,取得了对黑海通道的控制权。

  1453年4月,穆罕默德二世率领15万大军包围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攻下了这座号称永不沦陷的坚城,延续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走到了尽头。君士坦丁堡改称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随后将都城迁至此处。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座都城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1538年9月,神圣同盟的联合舰队由安德鲁率领,与巴巴罗萨·海雷丁在希腊的普雷韦扎附近交战,结果海雷丁取得了胜利。

  在其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穆罕默德二世又展开了一连串的征服之旅。塞尔维亚、波斯尼亚、爱琴海部分岛屿、意大利南部、克里木半岛部分地区以及整个小亚细亚全被他纳入版图。不无得意的穆罕默德二世给自己加封了两个称号,一个是“法蒂玛(征服者)”,另一个是“两地(罗迈利亚和安纳托利亚)和两海(爱琴海和黑海)的主人”。这两个称号绝非徒有虚名,当时的奥斯曼帝国领土确实得到了极大扩张,仅欧洲部分就拥有28个行省,亚洲部分也占有20个行省。

  ◎迈入黄金时代

  1481年,这位为奥斯曼帝国夺得大片领土的君王被长子指使的御医毒死,长子巴耶济德二世登上了帝位。像父亲一样,巴耶济德二世也是一位能征惯战之辈,把一生中的大半时间都交付于战场。1512年,他患上严重的风湿病,身体每况愈下,不得已遂将大权交给儿子塞利姆一世。

  1453年,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进入君士坦丁堡。

  塞利姆一世继承了先辈的军事才能,将帝国领土扩至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和埃及。在他的统治下,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迈入黄金时代。当塞利姆一世的儿子苏莱曼一世继位,他仍然推行扩张政策,率领大军先后攻占了罗得斯、贝尔格莱德、布达、佩斯、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地——奥斯曼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

  苏莱曼不仅善于攻城略地,也富有治国之才。他下令完善帝国的法律规章,重建了耶路撒冷,另外还建起上百座清真寺、桥梁、输水管道和学校等公共设施。

  进入16世纪,整个奥斯曼帝国如日中天,当时的小亚细亚、克里米亚、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地区都在这个大帝国的统辖之下。也就是说,它几乎占据了全世界1/6的领土。

  皇宫岬

  在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之间有一块突出部分,名为“皇宫岬”。拜占庭军队在此拴起粗铁链,以防奥斯曼军队的船只对城堡形成包围之势。为了突破封锁线,奥斯曼人想出一个新奇大胆的办法:他们在舰船的底部涂上油,船上系起纤绳,在牛和上万名士兵的齐力拉拽下,一艘艘舰船从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过陆路被拖入了海湾。这些舰船集中起来组成浮桥,士兵们迅速登桥越过海湾到达城堡的脚下,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君士坦丁堡在围城53天后终告陷落。

  动荡与灭亡

  然而,再耀眼的太阳也有落山之时。当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整个世界局势出现了急剧逆转。17世纪的维也纳之战给了奥斯曼帝国当头一棒,其后遭遇的一连串败绩更令它元气大伤,这个超级帝国从此江河日下,曾经开拓的巨大版图也日渐萎缩下去。

  ◎外战失利

  1683年春天,奥斯曼帝国进军奥地利,准备占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奥地利派出军队匆忙应战,结果屡战屡败,根本无力抵挡。7月上旬,奥斯曼大军逼近维也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仓皇逃离。

  其时,入侵一方有十几万人,兵强马壮粮草丰足,而守城一方只有1.3万人,武器较差粮草不足。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谁都能看出这是一场胜负明显的战争。于是,奥斯曼大军在7月14日围城后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休整了十天才展开攻势。没想到,接下来的拉锯战持续了一个多月,正当维也纳破城在即,波兰国王率领一支7万人的联军于9月12日及时赶到。战局顿时急转直下,奥斯曼军队被打得遗尸遍野狼狈溃逃,维也纳之战以入侵者的失败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