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章哈萨克斯坦(1 / 2)





  第一章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它连接欧亚大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它是一个拥有古老文化传承的年轻国家,也是中亚地带金融、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的核心区域。诸多优越条件为哈萨克斯坦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哈萨克斯坦正逐渐走向富国行列。

  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哈萨克斯坦深处亚洲中部,少部分疆土位于欧洲,与欧亚多个国家毗邻,边境线长达12000多千米。东部,哈萨克斯坦紧靠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它和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紧密连接;北部紧邻俄罗斯联邦,西部与外高加索国家隔着里海遥遥相望。哈萨克斯坦的国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位列世界第九位。因其全境无海岸线,单以内陆国家而论,它当之无愧地摘下了“世界第一”的桂冠。

  ◎雄踞草原的游牧战神

  国徽

  国旗

  在古老的斯拉夫语中,将“哈萨克”一词释义为“游牧战神”。在古代,诸多以放牧为生的部落分布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辽阔草原上,过着随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这些部落骁勇善战,为保卫哈萨克疆土、繁荣哈萨克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现代哈萨克人的祖先。

  哈萨克斯坦幅员辽阔,地势从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地形复杂多变。有占国土面积多达三分之一的草原,有低于海平面上百米的盆地、为数众多的丘陵,以及群山聚集的山区。其中,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天山山系是该国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的界山,山峰常年被积雪所覆盖。

  由于远离海洋,哈萨克斯坦的气候为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酷寒漫长,北部地区的冬季往往持续五个月以上,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五十摄氏度左右。受气候影响,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山区内冰川众多。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卫队

  崇山峻岭间白雪皑皑,晶莹硕大的冰块堆积成河谷冰川,为雄奇山势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息。

  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河流多达八万条以上。其中,额尔齐斯河、乌拉尔河等河流终年奔涌不息,和面积较大的湖泊一起,构成便利的天然航道。不过,相对于广袤的领土面积及炎热干燥的夏季来说,河流众多的哈萨克斯坦终年处于缺水状态中。只有在化雪季节,冰川及山峰覆盖的积雪融化成水,注入干涸的季节性河流河道,缺水状态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连接欧亚的商贸要地

  公元1世纪中期,欧亚各国之间已开辟了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哈萨克斯坦连接欧亚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2014年6月,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一起,联合将“长安一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哈萨克斯坦广袤的土地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矿藏资源。哈萨克斯坦的学者指出,哈萨克斯坦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70余种。石油、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阿尔泰山脉

  阿尔泰山脉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千米,图为哈萨克斯坦段的阿尔泰山脉。

  除此之外,哈萨克斯坦动植物资源也极其丰厚。野生动物达近千种,鱼类、鸟类、两栖类、哺乳类应有尽有,水产品及动物皮毛产品在外汇收入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哈萨克斯坦的森林覆盖面积较少,植物种类多为草本植物,具备丰富的药用、食用价值。

  ◎古老土地上的年轻国家

  公元15世纪,哈萨克人建立起哈萨克汗国,结束了部落联盟和多个小国割据的时代。其后的几百年间,政权几经更迭变迁,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宣布独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独立前,哈萨克斯坦实行一党制。独立后,哈萨克斯坦颁布了《社会团体法》

  阿拉木图庞大的骆驼群

  及《政党法》,对政党和社会团体的成立进行严格规范,陆续成立了诸如祖国党、农业党、哈萨克斯坦独立工会联盟、共和国穆斯林妇女联盟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政党及社会团体。

  作为拥有14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哈萨克斯坦制定了公平、公正的民族政策,将民族和谐和国内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各民族语言、文化及生活习惯多有差异,但从精神信仰上,他们大都传承了远古“游牧战神”对独立、自由和力量的敬仰。这一点从哈萨克斯坦的国旗和国徽设计中即可看出。

  哈萨克斯坦国旗旗面以浅蓝为底色,宛若蔚蓝无际的天空。一轮金色太阳挂在国旗中央。太阳下,一只高飞的雄鹰展翅翱翔,如同英勇的草原儿女,凭借智慧与勇气,搏击蓝天,不惧风雨。旗面左侧,垂直绣有哈萨克传统花纹图案,简洁明快,散发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国徽呈圆形,依然以浅蓝为底色。两匹背向而驰的骏马英姿勃发,充满动感。国徽中央,刻有哈萨克族传统帐篷上的圆顶图案,驰骋千里、扬马挥鞭的草原豪情呼之欲出。

  建国简史

  哈萨克斯坦历史悠久,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数千年来,这片土地饱经战火的洗礼。从部落割据的小国,到繁荣统一的哈萨克汗国;从水深火热的俄国殖民统治,再到拥有独立主权的共和国,其中的艰难坎坷难以尽数。哈萨克斯坦每一页建国历史,无不浸润着一代又一代哈萨克人的热血和汗水,是每一位哈萨克人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结果。

  ◎部落联盟时期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哈萨克斯坦南部的阿拉套山区就已发现人类居住的痕迹。发掘出的种种青铜器时期遗迹表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哈萨克斯坦辖区的古代人类就已经开始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并掌握了比较高超的建筑技艺。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议会是哈萨克斯坦最高代表机构,行使立法职能,由上院和下院两院组成。

  青铜器时代之后直至公元8世纪,今哈萨克斯坦辖区开始出现游牧民族组成的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一时期出现的“乌孙国”、“大月氏”、“西突厥汗国”等国家,在中国史书上均有记载。公元6世纪,匈奴人建立的西突厥汗国入侵,征服了乌孙国和乌果尔部落,版图囊括了如今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区。渐渐地,哈萨克本地的塞种人和月氏人与突厥人杂居通婚,突厥语成为主要语言。当时的哈萨克人多采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少部分牧民开始定居并发展起农业。

  ◎哈萨克汗国

  公元8世纪,日益衰败的突厥汗国被突骑施政权取代。此后,今哈萨克斯坦辖区被多民族国家交替主宰。统治权依次被葛逻禄部落、喀喇汗王朝、奥古兹国、钦察人、卡拉契丹(即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西辽)等国家掌控。其间,阿拉伯人入侵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带来了伊斯兰教并广为传播。

  到了公元13世纪,为争夺统治权,哈萨克草原上的多个部落联盟展开激烈内斗。内斗使他们无暇他顾,被雄起蒙古草原的成吉思汗一举征服。后来,成吉思汗之孙拔都在哈萨克草原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着大多数哈萨克部落。

  15世纪中期,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建立了哈萨克汗国,首次将“哈萨克”作为国家名称。经过数年战争,哈萨克汗国的版图不断扩大,统一了哈萨克斯坦,使社会、经济、文化达到空前繁荣状态。

  在哈萨克汗国建国的同一时期,紧邻哈萨克汗国的俄罗斯人和准噶尔部落开始崛起。自18世纪20年代起,他们对哈萨克汗国展开绵延不断的侵扰。在哈萨克人民的奋勇反抗和中国清朝政府的围剿下,准噶尔部落被平定。

  和准噶尔部落正面开战的入侵方式相比,俄罗斯人采用的侵略手段要温和许多。他们在哈萨克汗国领土上修建军事要塞,步步蚕食哈萨克土地,同时利用哈萨克汗国内部分裂的时机,培植亲俄派人员充任汗国要职。对坚决不受胁迫的地区首领,俄罗斯人用强大的火器装备使其屈从。军事进攻加上政治诱迫,到1867年,哈萨克汗国完全被俄国征服,沦为俄国殖民地。

  ◎沙俄统治时期

  在完全吞并哈萨克领土后,俄国用总督统治取代了哈萨克土地上的封汗制度,实行俄国法律并创立警察制度,由俄国政府任命政要部门官员。大批俄罗斯人从本土迁往哈萨克斯坦定居,参与当地建设,陆续建立起采矿、煤炭、石油、黄金等工业部门,开采出的矿产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俄国。哈萨克斯坦本土居民除了缴纳繁重的赋税、充任低廉劳工外,还必须无偿为沙俄军队服劳役。

  俄国严苛的殖民统治手段激发了哈萨克人民的强烈不满。从19世纪30年代起,哈萨克各地区不断爆发反抗沙俄政权的人民起义。但是,在沙俄军队和拥护沙俄统治的哈萨克贵族阶级军队的镇压下,这些起义均以惨败告终。

  1917年3月,俄国二月革命爆发。起义的武装力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此同时,哈萨克各地诞生了名目繁多的革命组织和群众组织。这些组织可分为两类,一类支持布尔什维克与社会主义革命;另一类提倡实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谋求在俄国统治下的民族自治。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哈萨克苏维埃政权占据了优势。1920年,哈萨克斯坦成为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1925年,在俄罗斯联邦对中亚重新划界后,哈萨克斯坦成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在1936年退出俄罗斯联邦,以加盟共和国的身份加入苏联。

  ◎独立主权国家进程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哈萨克创痕累累,国民经济岌岌可危,百业待兴。丰厚的矿产资源让哈萨克的工业发展蒸蒸日上,农业及畜牧业生产情况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由于苏联在哈萨克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导致哈萨克出现大规模饥荒,造成一百余万人死亡、几十万人背井离乡的惨痛局面。“二战”期间及战后恢复重建阶段,俄罗斯部分企业及民众迁移到哈萨克,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哈萨克制造业及轻工业的发展。此后,哈萨克经济开始全面复苏,国民文化素质教育得到广泛普及,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1986年10月,在哈萨克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苏共中央任命俄罗斯人科尔宾担任哈萨克共和国党中央第一书记。这一决定引起哈萨克举国上下的强烈不满,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阿拉木图事件”。1989年,素有铁腕总统之称的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担任了哈共党中央第一书记。1990年4月,纳扎尔巴耶夫当选为哈国总统。同年10月25日,哈国发表《国家主权宣言》,宣布哈国“在本共和国内拥有至高无上的、独立的和全部的权力”。这一天被定为哈萨克斯坦的国庆日。

  1991年12月26日,随着苏联的解体,改名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哈萨克斯坦成为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时期的少年先锋队营地活动

  阿拉木图市共和国广场的独立纪念碑

  饮食与传统服饰

  自古以来,衣食丰足都是检验一个民族或国家是否安定的重要标准。比起建筑和风物,饮食和衣饰并不引人注目。不过,普通的衣食当中,往往隐藏着有趣的历史渊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来到哈萨克斯坦,游客在品尝日常美食和欣赏传统服饰的同时,会体味到浓浓的草原风情,感受到哈萨克斯坦人民的智慧和热情。

  ◎草原特色的饮食文化

  哈萨克斯坦毗邻中国新疆,饮食习惯和新疆颇有类似之处,喜食肉类,少进蔬菜,奶产品十分丰富。哈萨克斯坦人大都来自草原民族,生性热情好客,对于远方来客,无论交情深浅,总是极尽所能地热情招待。

  羊肉是哈萨克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主菜之一。宴客时,主人往往会将羊头摆在筵席的首要位置,表示自己对客人的重视。开宴时,若客人将自己盘中的羊肉奉请给女主人,会大大增添席上的欢乐气氛。原来,在哈萨克斯坦人的习俗中,这样的行为代表了客人对主人的尊重。在席上,除了奶皮子、奶疙瘩、奶茶等各种奶制品外,还会见到一种特殊的食品——金特。金特的做法很考究,用鲜嫩的幼年牲畜肉拌以奶油为馅,裹入滑润筋道的马肠内,再以高汤烹煮。出锅后的金特外表油亮润泽,奶香肉香四溢,一口咬下,别有一番鲜美滋味。如果运气好的话,在哈萨克部分地区,还会享受到“全马宴”的礼遇。不过,纤维粗糙、略带腥味的口感,使初尝马肉的人往往难以接受。

  牧羊人和他的牧羊犬

  哈萨克人对蔬菜的加工很简单。菜品以黄瓜、茄子、西葫芦、洋葱头、卷心菜为主,烹调时放入大量胡椒和番茄酱,口味厚重,咸、酸、辣、甜俱全。品尝完肉类和蔬菜,好客的主人会为每位客人端上一碗“纳仁”。热腾腾的瓷碗内,新鲜羊肉粒铺在香滑的手擀面条之上,汤头醇厚,味道鲜美,是哈萨克人待客的佳品。

  哈萨克的面食颇具特色。除熟知的馕饼之外,一道名为“萨姆沙”的面点也十分美味。面饼通常为三角形状,外皮金黄酥脆,馅由肉末洋葱制成,有时还会加入豌豆、马铃薯调味,一口咬下,齿颊留香,让吃客们百尝不厌。

  ◎颇具差异的男女服饰

  古代的哈萨克人过着四处流浪的游牧生活,所穿服饰大都“就地取材”,用牲畜皮毛制成。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男女分工不同,所穿的服饰差别也很大。男子服饰宽大朴素,便于骑马放牧,颜色多为蓝、金、白三色搭配,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上分外醒目。男子服饰虽然简朴,配饰却分外抢眼。几乎每位草原男儿都扎有一条华丽亮眼的腰带。烈日下,腰带上镶嵌的各色宝石熠熠生辉。在它的映衬下,原本式样简单的大裆裤、毛坎肩顿时变得华贵起来。

  哈萨克女子服饰以长裙为主,但样式、颜色、图案、配饰千差万别,花样百出。单看女式帽子一例,样式之多就已让人目不暇接。未出嫁的姑娘们可选择的帽子很多。最简单的帽子是一种名叫“特特尔”的四方头巾,正中央绣有花卉图案,四角折成层层皱褶。头巾被少女的巧手扎于乌黑秀发间,格外俏皮可爱。“塔克亚”的样式最为复杂。这种帽子呈斗形,用绣着鲜艳颜色花朵的彩色绸缎作为帽面,缀有各色珠子。走动时,珠子及插在帽顶的猫头鹰羽毛轻轻颤动,更显得哈萨克少女步态婀娜,摇曳多姿。

  待到女子出嫁时,家人会为她戴上一顶高高的尖顶毡帽(名为“沙吾克烈”)。毡帽装饰极尽华丽,帽面用绣有繁复花纹的丝绒或绸缎包裹,以金银饰品或珠宝装饰帽身。在毡帽前沿,缀有条条串珠,新娘妆饰精美的容颜在珠帘下若隐若现,更增添一份神秘的美丽。这份美丽并非仅在新婚当日昙花一现。在新娘婚后一年,日日都需佩戴美丽的“沙吾克烈”,向人昭示自己新嫁娘的身份。婚后一年以上的女子,开始佩戴直垂到腰际的头巾,头巾上绣有各种图案。而年龄较大或生育子女较多的女子,佩戴的头巾不再讲究色彩和图案,有的干脆只戴净面的白色头巾。

  ◎独具魅力的配色艺术

  长期的放牧生涯让哈萨克人民对大自然有着真挚的热爱之情。草原绿,天空蓝,落日红、湖泊白、泥土黑……大自然的每一种颜色都纯粹而又充满勃勃生机。蓝色是哈萨克斯坦人最喜欢的颜色,象征着无拘无束的自由。黄色象征着智慧和学识,绿色象征着青春……他们将大自然的色彩融入衣饰当中,每一种色彩组合都蕴藏着他们心中丰沛的情感。

  身着传统服饰的男女

  除色彩外,哈萨克传统服饰上所绣的图案也大都取材于大自然,形似于牛羊角、驼峰、马掌、藤蔓、茎叶的图案比比皆是,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世界服装史上的瑰宝。

  低洼的图兰平原

  图兰平原位于中亚大陆深处,是世界十大平原之一。它西侧连通里海,北边毗邻哈萨克丘陵,东面、南面与天山山脉和科佩特山脉分别相接,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广袤的平原上,山丘弅起,盆地低凹,沙漠草原混杂,河流流经之地分布有多处肥沃的绿洲区域。从古至今,这里生活着无数淳朴的中亚人民,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宝藏。

  ◎沧海桑田的完美注释

  早在新生代时期的第三纪(距今约6500万年),图兰平原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属于古代地中海海域。这里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频发。随着气候变化及频繁的地壳运动,古地中海海平面不断下降,最终退出了中亚大陆。曾经作为海底的图兰平原显露在蓝天下,陆地动植物逐渐在其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半荒漠半草场的原野。由于原野地势低洼,大部分海拔不足百米,紧靠里海东岸的卡拉吉耶低地甚至比海平面低了130余米。因此,图兰平原又有了“图兰低地”的称谓。

  图兰平原深居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少雨,大片沙漠之外,分布着部分草原和形貌独特的盐沼。远远望去,平原边缘与天际相接,土黄色的沙漠无边无际。苍莽黄沙中,偏偏又分布着片片青葱草原,为荒凉底色渲染上勃勃生机。

  平原上最具特色的要数盐沼了。由于平原曾是海底地带,土壤中留存着大量盐分。这就形成了一种介于沼泽和湖泊之间的地貌:盐沼。雨季,盐沼上方积水,形貌类似普通湖泊,但在其中生长的植物和动物种类与湖泊迥然不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要数盐生草和蠕虫。到了旱季,没有积水的覆盖,盐沼所在土地会大块干裂,析出白花花的盐粒,别有一番景致。

  图兰平原

  ◎威名显赫的古国驻地

  自古以来,图兰平原就有人类居住。据波斯民族史诗《列王记》的记载,突厥人和伊朗人是这片土地最初的主宰,他们以部落的形式在图兰平原上放牧游居,时不时为争抢水草丰美之地爆发战争。后来,图尔人打败了平原上的游牧部落,统治了整个图兰平原,平原的名称“图兰”正是由此得来。

  纵观图兰平原历史,一个又一个声名赫赫的王朝不断崛起:阿契美尼德、帕提亚、萨珊、大宛等都曾把这里纳为辖区,并在绿洲上建立起一系列繁华的都市。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等不同民族人民在图兰平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

  如今的图兰平原上,仍留存着当年的古国遗迹。平原西部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气,中部阿姆河和锡尔河流经的地方分布着土壤肥沃的绿洲。哈萨克斯坦人民及共同享有这片平原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天然资源,将现代灌溉农业、工业、畜牧业和纺织业发展得蒸蒸日上。

  咸淡共济的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形状狭长如带,好似镶嵌在茫茫草原上的一张弯弓。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巴尔喀什湖曾被称为“夷播海”,周边居民多为草原游牧部落。巴尔喀什湖为东西走向,长度超过600千米,在世界长湖中排名第四。湖面宽窄不一,最宽处可达70千米,最窄处仅不到10千米。最为奇特的是,巴尔喀什湖内并存着两种迥然相异的水质:和内陆湖泊一样的淡水,以及含盐度堪比大海的咸水。

  巴尔喀什湖北岸

  ◎一湖两水:大自然的地质奇观

  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大量冰川。季节交替之际,气候的变化会导致冰川融化。这个过程中,冰川融水与普通山体岩土混合,时常会造成泥石流现象。久而久之,泥石流堵塞河道,慢慢形成堰塞湖。

  巴尔喀什湖即一个典型的内陆冰川堰塞湖。它以乌泽纳拉尔湖峡为界,西部湖区宽阔清澈,呈浅蓝色,水深10米左右。东部湖区蔚蓝如海,湖面狭窄,纵深可达25米。单以巴尔喀什湖所处环境及气候而论,中亚腹地干燥少雨,蒸发量旺盛,湖泊多为咸水湖。可巴尔喀什湖偏偏呈现出一湖两水,咸水淡水“互不干涉”的奇特景观。

  这种现象的成因,一方面得益于巴尔喀什湖的狭长形状,加上相差很大的湖深,使同处一湖的咸水淡水难以融合交流。另一方面,西部湖区与源自天山的伊犁河水脉相连,注入湖区的水量远远大于湖体蒸发水量,湖水含盐量较少;而东部湖区北岸紧邻哈萨克丘陵,南岸沙漠化日益严重,虽有卡拉塔尔河、阿克苏河、列普萨河注入,但补给的水量无法弥补蒸发造成的水量流失,湖水中盐分比重增大,这就形成了“东咸西淡”的有趣现象。

  ◎美不胜收:湖天一色的绮丽风光

  无风的时候,巴尔喀什湖水平如镜,湛蓝湖水映照着辽阔天空和草原特有的低空云,散发出让人窒息的美丽。每天的落日时分堪称巴尔喀什湖最美的时刻。漫天云层被夕阳染成深浅不一的紫红,映入微微荡漾的水波,在瑰丽雍容外更增添了妩媚灵动。若不小心惊起芦苇丛中的野鸭,鸭群会扑簌簌飞向天空。此情此景,恰恰应和了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除野鸭外,鸬鹚和鸥鸟也是芦苇丛中的常客。清晨,黑色羽毛的鸬鹚们矗立岸边,不时扎入水中,神气地扬起脖子,将小鱼吞吃入腹。不远处,天鹅挺立着高傲的脖颈,优雅地浮游在湖面上。不远处的陆地草丛内,偶尔会晃过野兔的身影。湖岸近旁,经常有狐狸伏在附近伺机而动,准备捕猎放松警惕的野鸭。游人至此,往往会心一笑,放轻脚步悄然离去,不忍破坏这份和谐静谧。

  现代化首都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城坐落在奔涌不息的伊希姆河畔。从建筑风格来看,阿斯塔纳充满了奇幻色彩:马戏馆如飞碟停驻,中央音乐厅似花苞绽放,金字塔形状的和平宫矗立路旁,外观如同巨型棒棒糖的巴伊杰列克观景塔耸立在城市中央……作为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洋溢着现代化大都市的繁盛气息。不过,和全球大多首都城市不同的是,环绕在阿斯塔纳周边的,不是众星拱月般的经济次发达城市,而是一望无际,面积达上千平方千米的空旷草原。

  ◎建城史:变身繁华都市的荒芜之地

  政府总部全景

  曾经,阿斯塔纳城所在地和周边地区一样,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在苏联斯大林统治时期,哈萨克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斯大林经常将他的敌人及敌人眷属流放到阿斯塔纳附近的劳动营,作为对他们的惩罚。后来,由于苏联本土粮食产量无法满足苏联人的需求,苏联在土地广袤的哈萨克实行了垦荒运动,试图将其变为产量丰饶的后备“粮仓”。当时,大量俄罗斯人响应垦荒政策,涌入当时名为切利诺格勒的阿斯塔纳并定居于此。很快,阿斯塔纳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城市。

  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总部

  1991年,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后,哈国政府将切利诺格勒改名为阿克莫拉。在哈萨克语中,这个名称代表了“白色坟墓”。1997年,出于多方考虑,哈国政府决定迁都阿克莫拉,并将阿克莫拉城更名为阿斯塔纳(哈萨克语中“首都”的意思)。

  ◎可汗沙特尔:世界上最大的帐篷

  走在阿斯塔纳城区的中轴线上,道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及路两侧数不清的高楼大厦,无不散发出现代化都市气息。不过,矗立在人行道终点的可汗沙特尔,为繁荣城市增添了浓浓的草原风味。

  可汗沙特尔的外观极其雄伟。呈锥形的帐顶向天空延展出150米的高度,顶部尖端直耸入云。湛蓝天空及静静卧于其下的硕大雪白帐体,简单到极致的蓝与白的视觉冲击,让观者忍不住血脉偾张,恍惚中,似乎退回千年前的部落时代,感受到草原儿女的勃勃英姿。

  进入可汗沙特尔,一根洁白的巨型三角桅映入眼帘,它是整个帐篷的支柱。在三角桅顶点周围,密集整齐的黑色长方块钢索网共同支撑起三层透明塑料布的重量。塑料布的设计在充分吸收阳光、保持帐内明亮的同时,还起到了保暖作用。即便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阿斯塔纳冬季,帐篷内也温暖如春。

  可汗沙特尔又被称为可汗之帐,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帐篷。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斯坦人的草原岁月,还是阿斯塔纳最具盛名的休闲购物中心之一。来到这里,可以在品牌商铺选购心仪的服装配饰,也可以赴各色餐馆尝遍哈国美食,还可以在电影院观看各国大片,享受电影文化盛宴。此外,可汗沙特尔内还建造了设备完善的高尔夫球场和几可乱真的室内沙滩、瀑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让游客乐不思归。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

  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位于首都阿斯塔纳,是由哈萨克斯坦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导创建的一所年轻的高等学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于北京时间2013年9月7日中午12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

  ◎都市金字塔:和平与复合之殿

  除可汗沙特尔外,一座几十米高的玻璃金字塔也是城市奇景之一。这座金字塔并不是木乃伊的存放地,而是阿斯塔纳召开重要国际会议的地点,被称为“和平与复合之殿”、和平宫。没有会议的时候,和平宫会大方地敞开大门,将建筑之美及设计之巧展现在每位游人面前。

  进入和平宫内,首先会震撼于黑白色系的简洁典雅。踏上呈“口”字形错落有致的台阶一路上行,满满的绿色植物装点得墙体郁郁葱葱,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绿色走廊”。来到和平宫上层,设计风格陡然变为蓝白二色,让人眼前为之一亮。正对塔尖之处,有一个突出地面的圆形丘体,设计师将此地命名为“地球之巅”。站在丘体中间的圆心处,顿然觉得整个心胸都开阔起来。

  金字塔最顶端是著名的圆桌会议厅。白色椅子分内、外两层摆放整齐,围绕中间的圆桌呈现出半径不同的两个圆形。抬起头,透过金色玻璃制成的塔顶,可以清晰地看到蔚蓝辽阔的天空。同时,还有无数姿态曼妙的白鸽飞翔在金字塔外。仔细看去,这些栩栩如生的“白鸽”居然都是彩绘而成,不得不让人感慨设计者的玲珑巧思。

  ◎巴伊杰列克塔:高耸入云的“生命之树”

  在阿斯塔纳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看到巴伊杰列克观景塔的身影。这座上百米的高塔位于阿斯塔纳中心地带的阿布扎比广场,是阿斯塔纳的地标性建筑,也被誉为哈萨克斯坦的“生命之树”。

  巴伊杰列克塔由一根顶端分支的圆柱和分支内包裹的球体组成,它的建筑形态来源于哈萨克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据说,从前有一只具有魔力的鸟儿,名叫samruk,每年它都要在神秘的生命之树上下一个蛋,保佑哈萨克人平平安安,幸福圆满。在象征魔力鸟蛋的球体之上,建有象征着1997年迁都的97米高的观景台。如果伸手触摸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右手的手模,观景台上就会响起嘹亮的哈萨克斯坦国歌。很多阿斯塔纳人相信,触摸总统手模并许下心愿,在国歌声响起的时候,这个心愿就会实现。

  苹果城阿拉木图

  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临近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土地上,伫立着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大型都市——阿拉木图。阿拉木图临近天山山脉,溪流众多,土壤肥沃,农耕业非常发达。这里出产的苹果个头硕大,口感清甜,产量和质量均位居哈国首位。有趣的是,在哈萨克语中,“阿拉木图”的意思即为“盛产苹果的地方”,使它“苹果之城”的美誉更加实至名归。

  ◎绿色故都:风景秀丽的历史名城

  来到阿拉木图,感受无处不在的盎然绿意,嗅着空气中飘动的淡淡花香、果香,游客往往有置身童话世界的错觉。纵横交错的林荫道旁,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为秀丽的田园风光增添了动感十足的现代化气息。

  灯火辉煌的阿拉木图夜景

  作为中亚金融、科技中心发展的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银行云集,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公司的数量和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阿拉木图人民从未忘记保护环境。通观整个城市,几乎看不到烟囱和大型工厂的身影,大都是辉煌大气的商业中心和静谧舒雅的城市园林,集休闲养生于一体,是全球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

  阿拉木图在1991年到1997年之间曾是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首都,图为当时的总统府。

  历史上,阿拉木图曾几经变迁。历经西伯利亚、土耳其和俄国的统治,以及其后的苏联时期,最终成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国初期的首都。由于历史原因,阿拉木图居民由多个民族组成。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哈萨克族外,俄罗斯族和维吾尔族也占了很大比例,此外,还有乌克兰人和鞑靼人等少数民族混居其中。在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声息相闻,不同的风俗、语言和文化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新的阿拉木图文化。

  变迁过程中,百年老城阿拉木图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古代,阿拉木图曾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为繁荣欧亚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如今,它在国际社会仍然拥有举足轻重的文化地位。2014年,它被授予“独联体文化之都”的称号。

  ◎耶稣升天大教堂:饱经沧桑的木质建筑

  阿拉木图多民族杂居的特性,让它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除大多哈萨克斯坦人信仰的伊斯兰教外,还有着基督教、佛教等不同教派,这就出现了清真寺、寺庙及教堂等宗教建筑和谐并存的现象。其中,阿拉木图耶稣升天大教堂是哈萨克斯坦东正教的标志性建筑。

  耶稣升天大教堂掩映在几株高大松树后面。淡金色墙体和乳白色窗框、彩色图案屋顶一起,共同构成明丽庄严的教堂主建筑。始建于1903年的教堂通体为木质结构,高度居世界第二,转折处严丝合缝,未曾用过哪怕一颗钉子,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1911年,阿拉木图遭遇大地震,震后的城市满目疮痍,升天大教堂几乎完好无损,可见当时建筑技术的精湛。

  游人若想进入教堂内部瞻仰,需要严格遵守东正教教规。在轻言慢语和严禁拍照的通常规则外,千万不要忘记遵守男子脱帽、女子戴帽或戴头巾的风俗习惯。

  ◎大阿拉木图湖:春夏秋冬各不同

  金碧辉煌的耶稣升天大教堂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二大木质教堂,坐落在阿拉木图的一个公园里,是阿拉木图人引以为傲的建筑。

  走出阿拉木图市区,深入阿拉套山脉,会邂逅美丽如画的大阿拉木图湖。湖水之秀美不足为奇,奇趣的是,不同季节的大阿拉木图湖有着不同的风情。

  春季,湖水荡漾出莹润的绿波,衬着山头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分外娇弱柔美。夏季,周边山脉郁郁葱葱,湖水变为翡翠似的深碧色。无风的日子,平整如镜的水面倒映着满山青葱,湛蓝天空,愈发显得幽静深邃。秋季,落叶转黄,湖水的碧色褪去,水波中闪烁出点点金黄。冬季,积雪封山,湖面成冰,镶嵌在雪白山体中,如同一块晶莹剔透的巨大水晶。

  由于具备阿拉木图水库的“身份”,大阿拉木图湖一向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游人一旦靠近,就会受到湖边警卫的警告和劝离。

  ◎冼星海大街:中哈友谊的见证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哈萨克斯坦,象征中哈友谊的景点有许多,位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街即其中一例。

  1943年,中国著名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冼星海离开莫斯科,到达阿拉木图居住下来。在客居异国的岁月里,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深受哈萨克斯坦人民的爱戴和照顾。他孜孜不倦,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还改编了很多哈萨克民歌,比较著名的有哈萨克交响诗《阿曼盖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