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福气满皇朝第32节(2 / 2)


  他不该那么自负的认为大晋不行的。

  他应该早点过来的,如果早一点过来,哪怕早一点点帮助这个皇朝,那么百姓们,是不是就能够早一点更好。

  不过还好,他来了。

  还好,现在还不晚。

  齐老微笑着倾听着同僚们的探讨,时而也加入一起查缺补漏,年纪大的人就是有优势,一些年轻人们想不到的地方齐老统统都能补上,大家也终于知道什么诗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了。

  他们是朝有一老,如有一宝呀!

  大家对齐老顿时前所未有的热情。

  而此时被大家热情相待的齐老,也对小李福前所未有的热情。

  他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帮助那么多的人,是因为他在朝堂里,而他为什么会在朝堂里?

  当然是因为李小福呀!

  所以就在李小福还在为玻璃纠结的时候,就忽然发现,齐老对他更热情啦!

  体现在,齐老将还未编完的童谣,就这样提前教给了小李福。

  第34章

  怎样治愈一个具有严重厌学症状的小孩子呢?

  在齐老这样的老先生看来, 自然要教导的就是《劝学篇》啦。

  所以虽然所有的童谣还未编完, 但是已经初初作出《劝学篇》的齐老,还是就这样将东西拿出来,准备教导给小李福。

  “子幼时不学,老而又何为?玉琢方成器,人学而知义……”

  虽然看起来如同童谣一般, 娓娓动听朗朗上口,但是细究下去,就会发现这不过童谣一般的诗歌, 里面非但有着引人向上的道理, 更有着诸多著名的典故,仅仅这一小段,便知道齐老对小李福有多用心。

  李小福虽然不喜欢学习,但是对于别人对他全然的好意, 李小福又怎么能拒绝?

  所以对于林相他们,李小福最多就是用一些东西让他们忙碌起来,主动放弃来给他上课, 而不是全然抵抗的去逃课之类, 因为他知道, 那样会让这些关心他的人伤心。

  每一份心意都足够珍贵,不能因为拥有许多就肆意挥霍。

  即使他就在可以肆意挥霍的幼小年纪。

  所以当听到齐老的《劝学篇》,听到齐老殷切肯定的讲解的时候,即使李小福本身对学习并不上心,但还是认真的听了起来。

  而听着听着, 李小福就觉得,这个诗歌有点耳熟,似乎有点像《三字经》?

  只是三字经是每一句三个字,读起来更朗朗上口,而齐老的《劝学篇》却仍然囿于诗篇五字的框架内,不如三字经通俗而已。

  从文学性上来讲,自然是《劝学篇》更棒,但是从启蒙和通俗上来讲,李小福觉得,还是《三字经》更胜一筹。

  “福王,可解其意?”

  李小福眨眨眼站起来,齐老的《劝学篇》通俗易懂,即使不用讲解都能懂得意思,更何况齐老已经在通读的时候就讲解了一遍呢?

  所以李小福十分干脆的解释道,“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很难有所作为的。玉经过打磨雕刻,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通过学习,才能懂得礼仪,从而成才……”

  齐老一边听一边忍不住点头,对于福王的聪慧更加心喜。

  然而李小福却是满心无奈。

  道理他都懂,可是就是不想学习他能怎么办?

  生活那么美好,有那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他去学习呢?让他安安静静的当一条咸鱼不好吗?

  他就想每天吃吃喝喝,和在乎的人一起玩耍嬉闹,不管多少岁,不管彼时什么地位,能一直一直在一起就最好啦!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个愿望实在是胸无大志,例如林相和齐老他们,在这一辈子为了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眼里,总有比玩乐更重要的事情,惜取时光才是正理,有那玩乐的时间,能有多少百姓过的更加幸福呀!

  可是在末世而来的李小福心中,恐怕没有什么比和平宁静快乐的日子更重要的了,毕竟在那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抱着今天是最后一天的心态活着的,能有机缘来到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李小福怎么能不想要好好的快乐的过每一天?

  他们都没有错,只能说是观念不同吧。

  李小福理解,但并不像成为那样的人。

  所以在齐老再一次向他讲解劝学篇的时候,李小福开始考虑师父那天和他说的话。

  “小福,等到你满八岁的时候,就与我一起去游历吧。”

  外出游历,当然不会像是在宫里这般舒服,可是想一想,到了宫外就再也没有人管束他的学习,也不用写作业了,李小福就十分认真的考虑起来。

  当然,就算决定要和师父一起走,但是在走之前,也要将这两年糊弄过去呀!

  怎么糊弄过去呢?

  不如把《劝学篇》扩充一下,变成三字经?

  这样齐老就有好多事情可以忙了,也顾不上他啦!

  李小福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随后就兴致勃勃的实施起自己的计划来。

  于是这一日,齐老刚刚走进课堂,还没有开始上课呢,就听到李小福兴致勃勃的教程四郎背劝学篇。

  “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虽然五字变成了三字,虽然多了许多话,但是自己所编纂的童谣,没有人比自己更清楚了,这分明就是劝学篇的前四句!